线上佛山陶博会,线上陶博会,线上展会,佛山陶博会,博览会,陶瓷,卫浴,展会,陶博会,陶瓷展会,瓷砖招商,陶瓷招商,陶瓷加盟,陶瓷代理,陶瓷营销,招商,加盟,岩板,个性化定制
线上佛山陶博会-全新的营销模式,线上展会解决难题!是中国陶瓷以及卫浴产品市场风向标,也是世界陶瓷卫浴的中国主场。陶瓷卫浴等数千个品牌加盟、招商、代理,展示优质商品以及便捷、贴心的服务,为您提供愉悦的观展体验。
5月22日,沁·艺术沙龙第一期「跨越·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所思所见」在中国陶瓷城的沁·艺术馆圆满举行,20+艺术家、设计师、建材企业齐聚,共同论道建材产业的升维之道。
中国陶瓷城
20
本次活动由沁·艺术馆馆长郭孟宸担任嘉宾主持,特邀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联合策展人姜俊老师讲述本次展会的所思所见。
△沁·艺术馆馆长郭孟宸
主题分享:
《第六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当天,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联合策展人姜俊老师亲述本届威双展中国国家馆的策展理念、创作来源和作品解读。在姜俊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中,与现场来宾再一次近距离走进中国国家馆。
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的版块“传”。
关于主题的解读,姜俊老师认为,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就是希望在感性基层中重新回归人类的“共通性”话语,将流行50多年的“差异”性强势话语扭转,在中国传统平衡和调和性哲学的帮助下,即和而不同、创造新形式的“联合”和“共生”。
姜俊老师对于“集”的解释也给出了三层含义:“集”首先是collection——收藏。这一部分中设置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它是浙江大学经过了十九年汇集的数字文献库,将散落在全球的中国古代绘画以数字的形式汇聚到一起。“集”的第二层含义:雅集就是把人给聚集起来。邀请了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一个动作就相当于对中国传统雅集的引用。第三层含义的“集”,其实就变成了一个知识的汇集和编撰。在展览中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被作为参考,通过多元图像文献的并置,将中国历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以及全球图像史联动起来。
“传”板块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以回应“大系”的方式创作7件艺术作品,并参考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用图像文献的展示墙将“大系”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其中,朱金石从建筑、车建全从山水、焦兴涛从人物、汪正虹从花鸟、王绍强从笔法、施慧从法书、邱振中从造园,这7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分别切入进行创作。
艺术对话:艺术x设计x产业的链接
本场艺术对话由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尹虹博士主持,从威尼斯双年展出发,围绕艺术、设计和产业的链接与发展进行讨论。以下为部分精彩对话摘录: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尹虹:从设计的角度,怎么看待当下色彩的流行趋势?
KDI纽约康威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马康威:我们甚至从来不考虑当下在流行什么,适合这个项目的、适合艺术品的、适合个人的、适合业主的才是最好的。当你去关注现在流行什么的时候,其实已经落后了。其实这些流行趋势,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大环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设计师走在它前面,一切都是来自于当下环境而做出的预判。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尹虹:有无想过将超图像的概念应用到艺术岩板中?
西马护墙岩板创始人 杨朝辉:做艺术岩板需要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非常深的,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只是表象的颜色或者图像,而是很深的情绪价值和情感价值。艺术岩板如何在空间里面呈现,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文化底蕴,这条路还很长,但这条路还是走得通的,需要更多地去拥抱在艺术方面的专业人士,才能做有温度、有内涵、有灵魂的作品。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尹虹:王绍强的国画和蒙特里安的几何图形有何联系?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联合策展人 姜俊:蒙特里安是风格派,开创了功能主义这一系列,通过理性主义来改造新人类,这个和中国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的语境里面,阴阳互动永远是在流动的,平衡的,这两个之间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冲撞的关系。同样对于事物的规定性,中国传统的九宫格以及格子其实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王绍强的作品,我们感觉有趣的正是在于每个笔触,代表对于人性的一个自由的表达,因此格子和自由笔触形成了有趣的冲突感。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尹虹:怎么看待陶瓷行业的产品发展方向和室内设计的方向?
瑞坤国际-正方良行设计首席设计师/和山集联合创始人 徐庆良:其实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独立的课题。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应该有甲方,而是发自艺术家对他创作期间的所有理解,不应该限定什么样的艺术品来装饰他的空间。这个艺术品是独立存在的,不在乎过多的格调的限制,而这个思维的转变让未来阶段的作品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这也是独立艺术给商业设计带来的结合和赋能。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尹虹:从艺术上解读一下车建全的《亭》?
中央美术学院独立艺术家 杨燕来: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一个意境,叫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当下的这个意识形态包括了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还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色,再加上当代艺术的自由思想,这个对于中国水墨画的创作都是很有益处的。一个作品的构建其实就是以这个创作者对个人人生体验和经历的一种感悟的构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意识形态的叠加和转变,更加加深了这几十年的体验,这个体验越丰富,就越能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更能体现到作品中去。
KDI纽约康威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马康威:从艺术的角度怎么看待AI?AI是否可以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联合策展人 姜俊:由于AI太不人性了,有时候艺术是一个区隔,艺术收藏本身是区隔财富阶层和普罗大众的一个界限,对于抽象艺术的强势回归,是不是一种补偿?是一个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断被AI化的一种补偿。当我们的日常变得越来越AI了,艺术圈是唯一能保持住人性的小的场域。AI其实也是一种工具,在文旅所主导的艺术板块会越来越介入,而且越来越多的不再是个体艺术家,而是一个团队/艺术公司可以推动更大的资本去做更壮观的设计。每一种艺术有自己不同的商业模式,AI和人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谁为这些艺术买单?从这个角度思考会更容易理解。
旁观者胡俊主理人 胡俊:整个家居建材行业遇到了一个瓶颈点,大家都在同质化的价格战,价格战之上是什么?可能是新消费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艺术的需求,设计的需求,姜俊老师已经把高纬度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进行量化,彰显需求量化,包括自我实现,里面包括文化设计艺术,我觉得对我们的行业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纬纶国际建筑设计董事 朱乐怡:以前做工程设计,只需要满足一个功能设计,而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更高大上的一个空间,更舒适的空间,更有艺术氛围的空间,更有文化背景的空间,艺术承载了今天产品过剩产能过剩的年代,每一位设计师、每一位消费的公众都应该学好艺术这一堂课。
清彦艺术教育主理人 杨清彦:“美美与共”由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姜俊老师能够从这个点出来,然后一步一步将整个展览呈现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面貌,我觉得每一步的逻辑思想是一环扣一环的,背后的方法和逻辑是非常流畅的,所以这个展览策划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的审美是不应该划定界限的,我们应该从我们的根源一直跨越到当代的审美,我们自己要去冲破所有的条条框框,艺术本身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一个我们想达到的地方。
(以上为部分嘉宾发言摘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