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佛山陶博会,线上陶博会,线上展会,佛山陶博会,博览会,陶瓷,卫浴,展会,陶博会,陶瓷展会,瓷砖招商,陶瓷招商,陶瓷加盟,陶瓷代理,陶瓷营销,招商,加盟,岩板,个性化定制
线上佛山陶博会-全新的营销模式,线上展会解决难题!是中国陶瓷以及卫浴产品市场风向标,也是世界陶瓷卫浴的中国主场。陶瓷卫浴等数千个品牌加盟、招商、代理,展示优质商品以及便捷、贴心的服务,为您提供愉悦的观展体验。
图文无关
早在11月份,各大陶瓷产区就有陶企陆续开始停窑检修,与此同时,更多的陶企则是陆续发布停窑检修计划。根据当时陶企发布的相关通知,广东大多数陶企计划于12月20日前后全线停窑检修。
近日,《陶瓷信息》从广东多家陶企处获悉,广东部分陶企已按既定计划停窑检修,不过全线停产的日期顺延到了2024年1月10日前后。对比此前发布的停窑检修计划,目前该部分广东陶企全面停产的日期延后了近20天。
有关分析指出,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陶企进入年末停窑检修期,尤其是对广东冲击较大的广西产区与高安产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止目前,上述两大产区的停窑检修率已经超过65%。受此因素影响,广东部分陶企订单有所增加,销售信心被提振,因此延后全面停产的时间。
广东部分陶企停窑检修推迟
计划2024年1月10日全面停产
日前,《陶瓷信息》走访多家广东陶企发现,部分陶企全面停窑检修的时间,从此前计划的12月20日前后推迟至2024年1月10日前后。据悉,广东清远一家陶瓷厂上周已有1条生产线停产,另外3条生产线原计划12月底全停,然而现在的情况是,12月底只停1条,余下的2条生产线将于2024年1月10日前停产。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陶企将于近期或12月底全面停窑检修,而销售较为理想、产能压力不大的陶企全面停窑的时间相对较晚。以广东江门一家陶企为例,该陶瓷厂有2条生产线,当前销售形势比较乐观,因此该厂计划在2024年1月5日停产第一条生产线,另一条的停产时间暂定2024年1月10日。
广东部分陶企全面停产的时间推迟,是不是意味着销售明显好转?不少业内人士一致表示,12月瓷砖整体销售基本与11月持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广东部分陶企全面停窑时间推后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销售回暖。
据《陶瓷信息》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12月21日,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停窑检修率普遍高于60%。除广东产区以外,其他各大产区大致停窑检修情况如下:
辽宁产区
超9成企业已停产;
山东产区
约20家陶企部分生产线在产,70%以上的陶企已停产;
河北产区
已全部停产;
河南产区
90%生产线已停产,12月底基本全停;
四川产区
60%生产线已停产,12月底、2024年1月初基本全停;
广西产区
70%生产线已停产,12月底、2024年1月初基本全停;
江西产区
65%生产线已停产,2024年1月中旬基本全停;
福建产区
70%生产线已停产,2024年1月中旬基本全停。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陶企进入停窑检修期,尤其是对广东产区冲击较大的广西与江西产区,其停窑率已超65%。在此背景之下,部分广东陶企的订单有所增加,销售信心有所提振,与此同时,综合当前的生产成本,还在陶企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部分陶企延后全面停产时间,多备一些库存。
根据“燃气在线”发布的信息,12月21日,深圳大鹏、东莞九丰、广西北海、珠海金湾LNG到岸价分别为6800元/吨、6900元/吨、6550元/吨、6800元/吨,按气化率1400折算,上述四大接收站LNG平均到岸价为4.8元/m³,与11月相比,涨幅约为0.5元/m³。
与此同时,包括化工料等在内的部分原料价格有所下调,综合而言,当前瓷砖生产成本较2022年同期大幅降低。因而,在有仓位的情况下,部分陶企将会继续生产,以应对接下来充满不确定的市场形势。
图文无关
广东不少陶企称:
2023销量增长
价格内卷
利润堪忧
2023年广东陶企普遍反映“下半年瓷砖销售并不理想”,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相对上半年来说的。“实际上,2023年陶瓷砖销售的整体情况比2022年明显好转。”广东一陶企负责人告诉《陶瓷信息》,其工厂2022年仅有2条生产线正常生产,而今年基本是4条生产线在正常运作,就算产销比按80%来计算,今年的整体情况也会比去年好很多。
去年,受天然气及其他生产成本的影响,广东陶企开窑率并不高。而且,很多市场份额被广西及江西陶企抢占,但今年广东产区许多陶企开窑率基本维持在七、八成之间。值得一提的是,自高安产区全面实施集中供气以后,当地瓷砖生产成本有所上涨,因而对广东陶企的冲击有所减弱。
2023年广东不少陶企表示,瓷砖销售较2022年有较为理想的增长,但是价格内卷却让陶企备受煎熬。此前有陶企负责人告诉《陶瓷信息》,2022年750×1500mm抛釉砖的价格普遍在40多元/片,但今年30多元/片都变得很常见。
其中,广东一陶企负责人表示,其工厂750×1500mm抛釉砖去年的价格就没有低于40元/片,而现在却被迫降至30多元/片,降价幅度如此之大并不是因为其利润足够可观,而是身陷价格战漩涡当中,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