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佛山陶博会,线上陶博会,线上展会,佛山陶博会,博览会,陶瓷,卫浴,展会,陶博会,陶瓷展会,瓷砖招商,陶瓷招商,陶瓷加盟,陶瓷代理,陶瓷营销,招商,加盟,岩板,个性化定制

线上佛山陶博会-全新的营销模式,线上展会解决难题!是中国陶瓷以及卫浴产品市场风向标,也是世界陶瓷卫浴的中国主场。陶瓷卫浴等数千个品牌加盟、招商、代理,展示优质商品以及便捷、贴心的服务,为您提供愉悦的观展体验。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关注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注册/登陆
陶博会logo
首页
关于陶博会
展会指引
电子门票
直播
头条
品牌
新品
活动
展商中心
一边是淘汰洗牌,一边是迭代重塑!五年后陶瓷行业格局怎样?
发布媒体:陶博会组委会
浏览量:6466
8月8日,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主办的“2022中国瓷砖趋势大会”在江西高安举办。会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宫卫作《我国建陶产业发展趋势》专题演讲

图片

以下为演讲实录(精选):


01

上半年瓷砖产量同比下降9%

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25%


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经历了2009年之前的成长期,也享受了2010年~2013年的高速发展期,至2014~2017年行业达到了陶瓷砖产量峰值的红利期,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和国内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内需的下降以及“双碳”、“双控”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陶瓷砖产量从2018年开始下滑。


图片


陶瓷行业2021年上半年有了恢复性的增长,但是下半年经历了房地产暴雷、双碳双控、原材料成本上涨、能源成本上涨、人工成本上涨等一系列的叠加因素影响,行业的运行经历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


再看今年上半年各个产区的情况,大部分陶瓷产区产销率再次下滑,除了辽宁法库实现产销两旺之外,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广西、湖北等大多数产区产销率仅维持在60%~70%之间;云贵渝等西部产区,因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低等优势,保持了较高的开窑率;四川由于环保、限电等因素,开窑率仅有50%;山东、河北受政策影响,开窑率仅有一半;由于“煤改气”和气价高企的影响,广东陶瓷的制造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到目前为止,广东的开窑率仅有40%。


我们对陶瓷砖的产量和营业收入,做了一个对比。今年上半年全国陶瓷砖产量,同比下降了9.04%;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0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25%;亏损额18.33亿元,同比增长122.99%。

而投资出口的情况,截止6月份,陶瓷砖出口2.56亿㎡,同比下降13.46%,出口金额为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1%,出口平均单价7.43美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66%,主要出口目的地为菲律宾、印度、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越南等周边国家,出口格局这几年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战略态势。


出口下滑的原因,包括美国“双反调查”、海运成本攀升,还有就是低端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我们周边的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包括非洲等国家正在逐步侵蚀中国瓷砖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低端市场份额,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的一些劣势产能在走出去,在海外建厂。



02

产品加速迭代

上半年59条新建技改线投产


根据《陶瓷信息》和各个产区调研所掌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生产周期不足两个月的企业不在少数。


今年年初,各个产区开窑的时间都晚于以往,尤其是超大规格岩板生产线。各品类陶瓷砖今年甚至有超过500条生产线未曾复产,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因为产品结构的调整,但现在受整个市场需求的变化,低附加值、小产能的,如瓷片、外墙砖、抛光砖,600*600mm、800*800mm等这些产品在逐步地退出市场。

抛光砖生产线从2014年的834条,到今年2月份只剩下了99条;瓷片生产线从2014年的700多条,现在已经逐步减少到255条;外墙砖受政策的影响,现在正常运转的生产线不足100条。


当然,我们在看到一些低附加值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新的品类呈现增长态势。


这几年兴起的大板、薄板、岩板,目前投产的生产线近200条,750×1500mm有250条,这些品类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中板作为2017年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品类,迎来了它的爆发式增长,已经接近有200条生产线,遍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四川、河南、广西等省份。


此外,石材开采、疫情影响国外石材进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成本攀升,地铺石、厚砖、石英砖等品类2019年之后,在福建产区爆发,目前在福建有100多条生产线,在全国有近150条。


近期,国家不少政策里都提到了陶瓷行业为“两高”行业,对于新建改建生产线管理更加严格,这在某种层面阻挡了行业内的大企业新建及改造生产线的动作。


图片


但是今年还是有59条新建、技改生产线点火投产,这些生产线主要还是围绕以上所提到的,现在市场的主流产品包括大板、中板、岩板、地铺石等品类。由此可以看到,随着政策的迭代,陶瓷行业在产品结构上也在不断地摸索,从过去的低附加值产品向中高档产品转变。



03

产区格局再次重塑

低成本产区优势凸显


再来看看各个产区的变化。


2021年已经退出或停产超一年、复产无望的建陶生产线,全国超过200条。由于双碳背景下环保政策的迭代,以及市场需求端的下滑,小微企业正在逐步地退出市场。广东、福建产区受到成本及政策因素叠加的影响,退出了很多生产线。


江西的企业应该也感受到,广东等产区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很多企业因为制造成本的上升,逐步将订单转移到江西产区。


北方产区受政策影响更加突出,另外也由于成本的原因,不少企业选择退出。


江西、广西作为新兴产区受政策利好,建筑陶瓷在高安属于支柱性产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在这种政策环境的保护下,江西企业在全行业各个产区产能不足、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高安产区开窑率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高安有可能成为中国建筑陶瓷的主流产区。


西南包括重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品牌企业在建立生产基地,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奠定了未来西南产区格局。

综上所述,在国内外行业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市场需求下滑、分化明显,能源成本、原料成本波动、能耗双控等多重因素叠加,增加了建陶行业未来运行的不确定性。


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从宏观面和政策面看,建陶行业受到房地产宏观调控、多地能耗“双控”政策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出,能耗指标收紧,新建、改建项目举步维艰;


从市场面看,一是以“恒大事件”为标志的房地产企业“爆雷”现象不断地出现,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内需减弱显现,陶瓷砖产量骤减,供需双弱集中体现;


从企业面看,供给冲击对行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能源成本、原料价格持续攀升明显抬升了生产成本,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导致许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建陶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产能供给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跨界竞争,新商业模式和渠道变革,新材料和新技术加速行业洗牌。



04

行业洗牌加剧

倒逼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十三五”期间,建陶行业将近有四分之一的企业被淘汰出去,在未来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剧。我们以上提到的更多是行业下行的压力,这是目前所面临的处境,同时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也看到了这个行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推进。


目前行业已经开启了智能化制造的征程,很多企业老板都在思考,如何通过装备迭代,数字化,智能化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为未来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共识。


岩板、发泡陶瓷,以及智能卫浴、整装定制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蓝海。


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技术装备的升级、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内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资本、品牌在重新定义行业中的地位。新明珠集团、马可波罗控股在加速IPO的步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这也助推了这些品牌发展的趋势。


未来在政策、消费模式、渠道变革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能耗指标”、“碳交易”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调控行业布局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意味着,“腰部”企业仍依靠低附加值的产品、低价竞争谋求发展的话,未来将会被行业变革所淘汰。


  • “小B端”成为主流渠道,尤其是整装、全包已成为装修主流消费模式;

  • 传统产品加速向“材料化、部品化、空间化”过渡;

  • “服务型”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型企业;

  • 随着消费者购买、体验需求的改变,行业逐步走向销售服务一体化、价值链分工专业化的两种趋势;

  • 产品工艺和标准的提升,对加工、仓储、运输、铺贴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专业化职能优势凸显;

  • 客流下滑、客单降低以及上涨的运营成本,传统经销商面临洗牌与淘汰危机,向服务平台或多品类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

  • 大量资本快速进入,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将形成少数“整体解决方案式”的平台型寡头企业;

  • 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模糊行业间的“边界”,传统建材家居产业加速向“大家居”融合。


生产企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技术应用将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经过过去一个多月的调研,我看到不少企业在和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公司对接,在复杂的市场情况下,我们开源不行,那只能在节流方面想方法。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重压之下,依然敢于不惜投资,做设备迭代,在智能化提升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帮助企业提升制造水平。



05

陶瓷行业“十四五”发展目标


去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向各个企业发出了“十四五”指导意见,提出了建陶行业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20万元,如果企业现在还不能够达到行业一半的水平,那确确实实该思考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能够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制造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参与未来的市场竞争。


图片


先进品牌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150万元。事实上,在“十三五”期间已经有头部企业接近这一水平,相信在未来“十四五”发展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有企业能够达到国外先进品牌的标准。


“十四五”建筑陶瓷销售额前十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25%。目前为止,建陶行业集中度在“十三五”期间只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16%提高到19%,所以未来我们还有6%的提升空间。


根据行业现在所面临的新业态、新形势、新变化,行业协会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立足于制造端的国内专业权威的社会团体,我们将根据双碳要求,布局陶瓷行业“终端设备电气化”技术路径,逐步发展陶瓷电烧窑应用技术及装备。作为行业协会,在顺应大势的同时,也为行业争取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国家给行业提出的要求。


完善行业创新体系,推进“中国创造”,加快机器人在行业中的应用步伐,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以先进标准为引领,提质上档,推动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提升国产产品的美誉度,打造中国品牌。


继续推进原材料的标准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示范工作,推进完善产业配套服务链。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这几年制定了很多团体标准,包括智能马桶、岩板标准等,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有了标准之后,就可以给有品牌、有品质的产品进行背书。前不久,已经完成了首批岩板质量测评,有25家企业、近30款产品通过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岩板团体标准,下一步,将会推进厚砖、地铺石等品类的质量测评,为企业进行赋能。



06

围城后的“破局”之道


面对行业正在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引用缪斌会长的一句话:建陶行业进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企业该何去何从,该如何在围城后走出困境,未来破局之道在哪里,我想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业态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在这场变革的时间点上,认真研判行业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周期规律,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立足点,继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或努力。


图片


身处这充满变数与变局的时代,我们必须更加遵循商业的本质和周期规律,不受外部噪音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诱惑,在迷雾中保持清醒,在迷惘中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的方向对了,就一定能够穿越底谷,未来可期。


传统产品正在加速向“材料化、部品化、空间化”过渡,“服务型”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型企业。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模式经营当下的企业。因此,企业要将创新作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方向,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和“互联网+”应用与推广为途径,注重增值服务。


我们要摒弃过去成功的思维模式,把当下作为二次创业的开始,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愿我们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企业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不断创新、砥砺前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于陶瓷信息精选,仅作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评论
微信扫码登录
热门推荐
热门标签